明明高兴地跑回家告诉妈妈,“妈妈,我今天跑了第二名,”“几个人跑啊?”“两个人”,“什么第二名,是最后一名。”一句话,使明明不得不面对妈妈所说的,令他垂头丧气的事实。
辩证法早就形成了一种聪明的方法论——问题多解,它是积极思维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,假如一事只有一解,那么,积极思维就不存在了。第二名是客观事实,最后一名也是客观事实。但是,从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服务能力——成绩显示的功能角度讲,家长仅仅简单地讲述事实是远远不够的,应从积极思维这一最佳角度对信息进行加工,然后再反馈给孩子,这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得到孩子愿意继续努力的结果。
从现代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与思维的关系看,人脑就像一个“加工厂”,同样的信息,因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,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。这个思维结果,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内心体验,也影响家长的情绪和教育效果,就像明明和他妈妈对同一件事,因思考的角度不同,得出的结论也不同,这说明了什么?它说明思维方式决定了对事件的评价及态度,并非由智力与知识的多少决定,积极思维是从正面、肯定的角度看问题,是一件奋发进取的思维模式。孩子永远在动态地学习,是在发展中,这就要求家长善于积极思维,无论何时都能从最佳角度思维,得出积极的评价,并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来表达。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孩子的成长,更重要的是,孩子会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,潜移默化地学会积极思维,学会积极的自我评价,这对于孩子今后在遇到困难、挫折、失败时,战胜它起着重要的作用,并会受益终生。
教育是通过孩子积极的心理应答来完成的,说的方式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反应方式。所以说,话不在于你说什么,而在于你怎么说,家长说话的方式,经常决定着家庭教育结果是积极的,还是消极的。您听说过这个故事吗?有两个卖鞋人到非洲探求新市场,到了那里发现那里的人不穿鞋。一个人想,那里的人不穿鞋,我的鞋卖给谁呀?另一个人想,这地方的人没有鞋穿,如果他们每个人都跟我买一双鞋,那……结果,我不说您也会猜到的。